近期新聞報導,有一國中生遭隔壁班同學持彈簧刀攻擊,導致胸口及頸部有多處傷口,最終送醫不治。有不少網友看到新聞後紛紛留言哀悼,有人認為現行的少年事件保護法(下稱少事法)過於寬容,也有人認為要等待感化有效果本來就是需要時間,本期就由兆宇帶您一同探究目前少年事件之處理流程,以及少年殺人可能面臨之刑事責任。
何謂少年事件
依據少事法第2、3條之規定,少年事件中的「少年」,是指12 歲以上未滿18 歲者;而少年事件中的「事件」,是指少年有觸犯刑罰法律行為或有犯法機率較高的曝險行為時,法院依照法律規定來處理的事件,其中又可區分為「少年刑事案件」、「少年保護事件」。
怎樣會成立「少年刑事案件」
當發生少年事件時,經檢警機關偵查後,會先移送至少年法庭或少年及家事法院,由法官初步審酌少年觸法內容,並在家事調查官調查後,依少事法第27條之規定,依下列因素判斷是否為「少年刑事案件」:
- 犯最輕本刑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。
- 當事人在未滿 18 歲前犯罪,但法院收案後,少年已滿 20 歲。
- 除前項情形之外,若當事人犯案時已滿 14 歲,且法院依調查結果,認為犯罪情節重大,又參酌少年的品行、性格、經歷,認為受刑事處分為適當時,法官也可裁定移送檢察官偵查。
若經裁定後認定為「少年刑事案件」,則會進入少年刑事案件程序,雖然適用程序不同,但一樣有刑事責任存在。
少年殺人會面臨的法律責任
由於刑法殺人罪之最低刑期為10年以上,因此未成年殺人會依「少年刑事案件」處理,惟按刑法第63條之規定,未滿18歲之犯罪者,不得處死刑或無期徒刑,且本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者,減輕其刑;因此犯殺人罪之少年,最有可能面臨的就是減刑過後的有期徒刑;而當刑期結束後,依刑法86條之規定,因未滿十八歲而減輕其刑者,得於刑之執行完畢後,令其入感化教育處所,施以感化教育。另外,當受刑完畢後,將視為未曾受此宣判。然而,若當事人於塗銷前科後再犯其他罪,犯罪紀錄中仍會顯示,而該殺人罪之紀錄依然會被再次檢視。
此次國中生殺人案,引起社會大眾對少年犯罪事件的檢視,有許多質疑的聲音,認為該視個案來決定是否塗銷前科及減刑,也有人認為更應該注重在感化及環境修補上。未來是否會因此而修法,修法方向又會朝向哪邊,兆宇會持續為您追蹤最新動態。
撰文 | 林冠佑 律師